找到相关内容6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证严法师著:静思、智慧、爱(1)

    作者:证严法师 卷一 静思   1.清凉月   菩萨心如清凉月,   常游太虚毕竟空。   明心   佛教中有一句话:“菩萨心如清凉月,常游太虚毕竟空。”我相信大家的心都像月亮一样,那么的圆融、清凉、清静,显露出它无比的柔光,常常照彻大地;在黑暗中唯有月光,才能破除大地黑暗。太虚大师作词的“三宝歌”中第一句即言:“人天长夜、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4148258.html
  • 禅密二宗关系述论

    :“一念吾若平,即众生自佛;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;自若无佛心,向何处求佛。”由明心而见性,由见性而成佛。而心之能明则在于“一念善,知惠即生。一灯能除千年闇,一智...

    严耀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948913.html
  • 冯达庵著:佛教真面目(1)

    冯达庵著:佛教真面目  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  佛教真面目序  绪 言  第一章  教源  第二章  传译   第三章  研究  第四章  修证  第五章  解题  佛教真面目序   佛教亦称佛学。就垂示言曰教;就参究言曰学;要以明心见性为宗。未明心前多资权教作梯阶;既见性后更资密教求究竟。其竟也,任何事理莫不洞彻根源;斯谓之佛。佛之行,积极救世。随缘设教,不离正宗。钝根众生弗喻厥旨,辄流消极。...

    冯达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4250122.html
  • 侧闻散记第四集(1)

    自性,无上道怎么成?会入第一义谛就见性。   问:反闻闻自性如何下功夫?   答:清净。   问: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能明心见性吗?   答:明心,没有心,六祖说本来无一物,你明什么心?  心灵   问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0450566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色阴十禅境探究

    ”。把握这一点是理解《楞严经》的机枢,也是讨论色阴十禅境时打开理解修定时静中寓动之“魔境”时的一把钥匙。大乘义理的第一义谛,就是明心,而修持之“三昧&...

    荆三隆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1851296.html
  • 虚云和尚传

    达到开悟明心之境。越是这样,德清心中更加感到迫切,想到自己别尘离俗的根本是了脱生死。像现在这样下去,三载的苦行头陀生涯,自己为了生存下去,取野果以养色身,攀悬崖采野果。为练苦行,砍柴伐木,跳悬崖涉涧溪,...

    明栋 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0351402.html
  • 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

    神”。虚云大师从真如与随缘的辩证关系,论述佛教的明心只在人我的当下一念之间,只在日常生活妙用中,这就突出了大乘佛教利他的特色和悲心度世的情怀。鉴于时人惑于终极之关怀,而堕入邪途,倡心、神或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851829.html
  •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——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

    教,遂使宗风盛于东浙”(同上),公开认同佛教,他们都受佛禅的影响,因“悟”而明心。陶望龄也以此论文,虽然他所说的是如何学习“时文”,但也可透视出其文学主张在于得古人真精神,而非一篇一句地步趋形似。 ...

    周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2451902.html
  • 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——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

    》,不在客观之实在,不在心外,明心才能见理,犹如佛之“明心见性”也。另外,这一“心”字也说明了陆王之“心”的特点,它是一个混沌不分的本体性概念,心学派没有也不可能对之作出一个更加细则的逻辑分析,所以,...

    杨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2452018.html
  • 欧阳竟无思想中的三个论题

    “直下明心”和“离言行义”的意思。但细究其文旨,其仍有依教言说的意思在,如文中强调“能精内典,娴般若”工夫;又反对“纯任天然”的一味空究,批评此必“堕落无事甲里”。他还赋于般若以“相似相续”的新意,...

    龚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3752050.html